贞观十三年,尚书省左仆射房玄龄奏曰:天下太平,万机事简,请三日一临朝。

高宗即位时曾有过每日临朝,到了永徽年改隔日上朝,李隆基开元初期实行的是三日一朝的制度,后来改为五日一朝。

自从杨玉环来了之后连这五日一次的早朝他也不怎么专心了,朝会上他一直在发呆,放在龙椅上的手一直在打拍子,看样子似乎是还在打羯鼓,除了李林甫还能厚着脸皮继续报喜不报忧以外所有大臣心里都不是滋味,他们已经可以预料到又要有一门外戚要出现了。

有消息灵通对她进行了一番调查,她是开元七年生人,十岁时因父亲杨玄琰落罪卒于狱中她被送到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抚养长大,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顺着这条线往上数,她的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兼吏部尚书,唐初被太宗所杀。老李家的人选媳妇只看人长得漂不漂亮,根本就不管出身如何,犯官之女居然也能当王妃?不过叹息归叹息,日后还要跟新外戚打交道,能教养出跟伶人一样能歌善舞的女儿一定不是什么好人家。

伶人擅演戏,陛下年轻的时候确实是个美男子,可是他已经上了年纪,比起年轻的寿王要难看不少,十八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再过几年就是狼虎之年了,就凭陛下现在的身子能降得住她么?

听说杨玉环很美,不过大臣们却对她很不屑,用美色跻身的女子一般为文人所不齿,而且比起她来武惠妃是更大的威胁,她现在谋的是储君之位,所有人都记得武则天时期那风声鹤唳的恐怖日子,大家好不容易把武则天赶跑可不想再引来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

下了朝除了必须回各部继续忙日常事务的常吏外,有党派的都聚集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对策,三皇子是最成器的,可是陛下防他却跟防贼一样,而且寿王太懦弱,陛下应该还没有昏聩到会立他为太子的地步,便有不少人将视线投向了有河东薛家支持的太子身上。

五十二岁不算年轻了,陛下六年前都开始给自己修陵,所有人都感觉得到,陛下身上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那股舍我其谁的气势了。

人老了精力就没以前那么旺盛,有李林甫把持朝政张九龄这个右仆射在尚书省也办不了什么事,张宰相的目标就是将河南道的蝗灾平了,然后把水田恢复,还有就是把大运河的泥沙给清一清,李宰相的目标则是发展商业,要将长安变成第二个洛阳。

长安不像洛阳那样临着大运河,洛阳的每个坊里都住满了人,而长安则还有很多空的坊,只有将长安发展成世界第一的大城市这些坊才会住满,商业是最能吸引人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张九龄跟李林甫无话可说,他回自己的那个小院看门下收来的报表了。

逃户的数量难以统计,不过各个边境节度使手中的兵大概有多少还是能统计出来,现在中央军力有十二万,安西有十一万四,北庭二万,河西七万,陇右七万五,塑方五万,河东四万,范阳七万,岭南一万五,剑南三万,全国兵力五十八万,不过这只是暂时的。

因为战争,范阳也就是幽州和河东获得了大量的奴隶,他们可以在边境屯田,中央的彍骑废弛已久,他们肯定不是那些常年和突厥人作战的边军对手。

想调兵就需要时间,没有水田防线关内道通向幽州就是一马平川,两京失守后皇室可以退往巴蜀,北方的百姓该怎么办?

张九龄又将开元二十一年重新划分的十五道图给拿了出来,他习惯了十道图,有时脑子转不过来,正在看图的时候仆人在他耳边低语了一番,他立刻放下了地图往隔壁的书房走去。

幕僚们好奇丞相这是要见谁,不过有周诚看着谁都不敢乱打听,所有人各忙个的事去了。

和豪华的李宰相府相比张九龄的家就简陋多,他书房中最醒目的便是墙上挂着的那副吴道子画的钟馗捉鬼图。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