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就更难以理解了。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李白已经白发苍苍,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能不知道,人有生老病死?
不可能。古时候的大学者,几乎都是全能型的人才,医卜星相,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可以说无一不通,何况李白这样的人?
唯一的解释,就是整理唐诗的人,假借李白的名字,发了这首诗。或者说,在唐代,就有人借李白之名发表作品。又流传了下来。
如果硬要写“白发三千丈”,最好以梦为题目。诗文中,也要告诉读者,这是梦境,比如庄周梦蝶。
一改:
愁苦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发投明镜里,
心海尽秋霜。
愁和苦,有三千丈那么长。
因为愁会增长,越来越愁,像个子一样在生长。
照镜子的时候,头发映照在镜子里面。
心中情绪与自己的白发相呼应,感受到的全是迟暮的悲凉。
二改:
愁苦三千丈,
何方可做乡?
愁倾深海里,
满海尽愁肠。
愁苦很长。为什么?因为下句。
哪里可以作为安身之处?李白的生活不稳定,颠沛流离,这样比较应景。
把愁倒进深海里面。看到海,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大,人力的渺小,想起一生的遭遇,自然会更加愁闷。因为见到深海而产生共鸣,所以称之为,愁倾深海里。
整个海里面都是愁绪。海,与世界向对应,人在世界,感到无力时,满世界都是悲哀。悲哀的不是世界,而是人心。
我觉得这样写,更符合李白的心态和实际情况。
宫中嚎发布时,任何人不要评论,也没时间交流,打扰者,恶意来袭者,直接拉黑。
本书只为了推广华夏诗词文化,而非迎合众人口味,喜欢就看看,不喜欢就一笑而过。
不要跑到饭馆吃了饭,不付钱,还要骂饭馆的菜不好。
那就是道德有缺陷了。
人人都需要自重。己所不欲者,勿施于人。
宫中嚎:中正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