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崇祯原本紧绷的神色缓和了许多。

只见在这封血书中,周王言辞恳切,诉说着周王府受皇恩两百多年的恩德。

又说如今贼寇李自成兵临开封,他决心死守城池,若城破,则以身殉国。

只是他不忍心周王一脉就此断绝,故而让世子逃离开封,前往京城。

祈求崇祯看在他以死报国的份上,留世子及其他宗室子弟一条性命。

就算把他们关在凤阳一声,他也算是死而无怨了!

看着手中的这份血书,崇祯不由得也是回想了有关于周王的事情。

事实上明末的这位周王朱恭枵在历史上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和那些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朱恭枵可是相当有血性的。

早在前几年,李自成就曾经数次攻打过开封。

那时候的开封城,可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城里的粮草眼瞅着就要没了,军饷也早就发不出来了。

当时朝廷又忙于对抗建奴,导致也无法支援开封。

可就在这危急时刻,周王朱恭枵跟别的那些王爷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他心里清楚,开封城要是破了,自己全家都必死无疑,家中的那些金银财宝,也就都成了李自成的东西。

于是他马上下令,从王府的库房里拿出好几万两银子和数十万石的粮食。

然后让人把银子抬到城墙上,亲自去犒劳守城的士兵。

守城士兵们看到那白的银子,眼睛里一下子就有了斗志。

不光这样,周王还特意让人到处张贴了布告。

布告上写明无论何人只要愿意帮忙守城,就可获得赏银,谁要是能把农民军打退,他还会向朝廷推荐给他升官。

这一通忙活下来,效果自然也是立竿见影。

守城的军民看着那白的银子和藩王的承诺,一下子就像干柴遇到火,士气瞬间暴增,最终还真的击退了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

当时崇祯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还特意下旨夸赞了周王的行为。

只是没想到周王最终还是死在了开封!

想到此处,崇祯心中又是一阵感慨,既有对老周王忠义之举的赞赏,又有对局势的无奈。

血书随后被递给朱慈烺,朱慈烺接过之后仔细查看了一遍,心中也是不由得也是有些佩服起了这位周王的深谋远虑。

倘若没有这封血书,眼前这群宗室子弟都将背上无诏进京的重罪。

可如今,老周王用这封血书,为他们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要知道在见到血书之前,崇祯心中早已有了决断。

那就是挑选几个带头的宗室杀一儆百,然后将其余人等全部剥夺爵位,统统关进凤阳高墙内,让他们在那里度过余生。

如此一来,既能警示其他宗室藩王,又能彰显朝廷律法的威严。

可如今,这封血书的出现,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间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要是不放过他们吧?

崇祯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毕竟老周王这也算是以身殉国了,临了只想为家人求一条生路,这要是不答应岂不是显得他很无情?

要是答应吧,好像也不行!

往后那些藩王要是都这么干,那藩王无诏不得入京的规矩岂不是成了放屁?

就在这时,朱慈烺见崇祯面露难色,心中也大概知道他在纠结什么。

随即朱慈烺直接开口说道:

“行了,你们擅自进京之事,父皇和本宫都已了解。”

“即便事出有因,也不能改变你们违背祖制的事实。”

“至于如何处罚,本宫还需与父皇仔细商议一番再做决定。”

“你们暂且先在京城住下,待商议完毕,父皇和本宫自会再行召见。”

周王世子和其他宗室子弟听到这话,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们原本以为,最坏的结果便是身首异处或是被终身囚禁在凤阳的高墙之下,结果没想到居然能住在京城。

而且看皇帝和太子的样子,似乎没打算对他们从重处罚,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幸运。

紧接着,他们也顾不上这话崇祯到底认不认了,一个个的纷纷再次下跪,口中高呼道:

“臣等叩谢陛下,叩谢太子殿下。”

脑袋撞击地板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奉天殿内回荡着。

崇祯这会也懒得计较什么了,因为他还真的没想好该怎么处理眼前这群人,因此只是随意的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

这群宗室子弟这才站起身来,然后缓缓退出了奉天殿。

不过离去之时,不少人心中都在暗自嘀咕。

因为就刚才殿内的情形,怎么看都觉得太子似乎才是真正能做主之人,一旁的崇祯反倒像是陪衬了。

不过这个念头只是转瞬而逝,也没有人敢多想。

毕竟这个想法实在是有点大逆不道了!

待众人离去之后,奉天殿内再度恢复寂静。

不过崇祯和朱慈烺都会离开,很明显是这样再商量一下这件事情。

哎!

只见崇祯眉头紧锁,又是重重地叹了口气,脸上满是疲惫与无奈。

朱慈烺则是看向崇祯问道:

“父皇,对于如何处置这些宗室子弟,你可有想法?”

崇祯摇了摇头,苦着一张脸说道:

“若没有这封血书,朕定当严惩不贷,杀几个带头的,再把其余人都关起来也就是了。”

“可如今有了这血书,朕实在是难以抉择啊。”

说罢,又长叹一声。

“朕这皇帝,当得真是艰难。”

朱慈烺没有说话,而是一脸的若有所思,片刻后再次开口问道:

“父王,你登基之后,可曾给宗室子弟发放过俸禄?”

崇祯听到这话,一张老脸顿时就红了。

本来按照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朝廷每年都要给宗室子弟发放俸禄,这也正是民间“全民养猪”说法的由来。

以往各朝皇帝皆遵循此例,按时给宗室子弟发放俸禄。

只是后来宗室人口暴增、再加上国家财政吃紧,从万历年间起,发放的俸禄便削减至三成左右。

到了又过了十几年,更是只剩下两成。

等到崇祯即位后,起初还偶尔发放一两成,可到了如今,已经有四五年未曾给宗室发放过任何俸禄了。

毕竟,当下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就连军饷都难以筹措,百官俸禄也时常拖欠,哪里还有余钱顾及宗室?

想到此处,崇祯有些尴尬地说道:

“大明之前的财政状况你也清楚,朕那个时候连军饷都拿不出来,哪还有钱给宗室发俸禄?”

“大约从四五年前起,朕就没有给他们发过俸禄了!”

果然如此!

朱慈烺闻言,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一切皆在他的预料之中。

毕竟他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崇祯穷的都要尿血了,哪里还顾得上这帮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

然而就在这时,崇祯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猛地睁大了眼睛,然后急切地说道:

“等等.你该不会是想给这些宗室发放俸禄吧?”

“朕劝你千万不要这么做!这帮宗室不值得国家拿钱养着他们!”

“有这些钱,用来招募军队,对抗建奴和李自成不是更好吗?”

朱慈烺看着崇祯那紧张的模样,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忙解释道:

“父皇放心,儿臣并无此意。”

“即便儿臣有再多钱财,也不会浪费在那些无所事事的宗室子弟身上。”

崇祯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的神情也缓和了许多。

紧接着,朱慈烺转头看向一旁的王承恩说道:

“王公公,劳烦你去查一下,目前宗室人口究竟有多少,要详细准确的数目。”

王承恩连忙躬身应道:

“太子殿下稍候,奴婢这就去办。”

说完这话,王承恩便匆匆退下了。

崇祯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疑惑,既然不是要给宗室发放俸禄,那查他们的人数又有何用?

不过,见朱慈烺似乎没兴趣回答这个问题,崇祯也就懒得问了。

没过多久,王承恩抱着一迭厚厚的文书匆匆返回。

大明设有专门管理宗室事务的机构,名为宗人府,宗人府每年都会进行宗室子弟的人口普查,数据未必百分百准确,但大致相差无几。

而那些未被记录在册的人,朝廷并不承认其宗室身份,自然也不能算作宗室子弟。

只见王承恩从最上面取出一本册子,恭恭敬敬地递给朱慈烺说道:

“回太子殿下,奴婢方才查过了,目前大明宗室在册人数约有十三万。”

十三万吗?

朱慈烺听到这个数字,心中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因为根据后世资料记载,明末时期宗室人口理论上应达到二十万之多。

不过,那些数据或许包含了所有宗室,而真正在册的人数远没有那么多。

至于不在册的宗室,数量或许更为庞大,只是朝廷不会承认他们的身份罢了。

紧接着朱慈烺翻开手中的册子,只见这上面详细记录着大明藩王、郡王以及其他爵位宗室的数量。

翻到最后一页,只见上面清楚的记载着大明现有奉国中尉的人数,居然足足有八万五千人!

奉国中尉乃是大明宗室中最低的爵位,且此爵位不再降等,奉国中尉的子嗣同样会被封为奉国中尉。

只是由于朝廷长期未发放俸禄,这些奉国中尉的生活想必十分窘迫,多数人恐怕已与普通百姓无异。

加之朝廷规定他们不能从事生产及其他工作,致使有些人的生活条件甚至还不如寻常百姓。

朱慈烺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手中那本册子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凝重与思索。

自己既然不打算像以前那般毫无节制地养着这些宗室,那就必须为他们寻出一条合适的出路。

突然,朱慈烺像是被一道灵光击中,整个人猛地一震,眼神瞬间变得明亮,脑海中更是豁然开朗!

他还真的想到了一个可以解决宗室人口的办法!

与此同时,崇祯一直在留意着朱慈烺的一举一动。

从朱慈烺刚才在反应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朱慈烺似是有了主意,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期待,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

“怎么?你是不是想到该怎么解决这件事情了?”

自从知晓朱慈烺真武大帝转世的身份后,在崇祯心中,朱慈烺已然成了无所不能的存在!

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因此,崇祯深信这次的宗室事件,朱慈烺也必定能妥善解决。

果不其然,下一秒,只见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然后看向崇祯说道:

“父皇,儿臣好像还真的想出了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快说快说。”

崇祯听到这话,随即赶忙焦急地催促道。

朱慈烺则是不紧不慢的说道:

“这些大明宗室,大明已经养了他们两百多年了,也是时候该让他们报效国家了。”

报效国家?

这话一出口,崇祯的脸上瞬间露出一丝难以置信的神情,甚至带着些许无奈与嘲讽。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帮宗室子弟长期养尊处优,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早已变得如同废物一般。

指望他们报效国家,简直如同痴人说梦。

况且,大明历代以来对宗室的防范极为严格,又怎会轻易赋予他们权力,让他们有机会报效国家呢?

看着崇祯一脸无奈的模样,朱慈烺并未在意,而是继续不慌不忙地说道:

“儿臣打算从这些宗室中挑选出一些年轻力壮的组建成一支军队,然后让他们去对付李自成。”

“等打完了李自成之后,再让他们去对付建奴。”

“如此一来,既能消耗宗室人口,又能改变大明宗室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崇祯听到这话,脸上的神情愈发无奈,整个人都有些无语了。

他原本满心期待朱慈烺能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却没想到朱慈烺竟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

于是,崇祯只能带着几分失望说道:

“你以为你说的这个办法朕之前没有想过吗?实话告诉你吧,早在朕即位之初,就已经想到了这个办法。”

“而且当时朕比你想的还要细致,朕打算将大明宗室的爵位继承制度改成汉代的降爵继承,也就是所谓的推恩令。”

“之后的宗室要是想要不降爵继承或者晋升,那就必须参军立功。”

“否则他们的后代就只能降爵继承,直到最后成为一个平民,与皇家再没有任何关系。”

“可你知道为什么朕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吗?”

朱慈烺听到这话多少有些惊讶,因为这种事情他还真是第一次听闻。

不过,他很快整理思绪,回答了崇祯的话:

“因为父皇害怕宗室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会反叛,毕竟世袭罔替的藩王做的好好的,突然要来什么推恩令,他们岂会愿意?”

“还有就是给宗室兵权的话,害怕他们将来势力壮大,也会反叛。”

崇祯听到这话,不禁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认同,然后说道:

“你猜的没错,朕当时就是考虑到了这两点,所以才没有执行下去。”

“如今这大明的军权虽然回归到了我们手里,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

“想要让宗室子弟组成军队,他们就势必会掌握军权,这对于我们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长久下去可能会再次诞生一个‘燕王’,到时候难道要让他们再来一次奉天靖难吗?”

“大明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听完了崇祯的话之后,朱慈烺心中多少还是有点感触的。

看来当年崇祯也是尝试过用他自己的办法解决大明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是最终没有成功罢了!

不过很明显,崇祯到底还是低估了他的谋划。

下一秒,只见朱慈烺突然笑着说道:

“其实父皇你刚才说的,儿臣也都考虑到了,而且儿臣保证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

“因为等打完李自成和建奴之后,这些宗室就会彻底从大明消失,并且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听到这话,崇祯瞬间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震惊之色,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紧接着,他语气很是惊恐说道:

“等等.你.你这是要做什么?”

“你可要想清楚了,这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而是几万人啊,还是我们的宗亲!”

“即便你是真武大帝转世,可说到底,你的身体流的也是朱家的血,你要是敢杀这几万朱家人,天下百姓的唾沫都能把你淹死!”

“这件事情朕说什么也不会同意!”

?????????

朱慈烺听到这话,顿时满脸的问号。

不是

崇祯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东西?

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要杀掉这些宗室了?

身为太子,一口气杀掉几万宗室,这是人能想出来的事情吗?

崇祯到底再想什么?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