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一箭破苍穹

被国师拖出皇宫的大梁皇帝,紧接着就送到了长安。

然后……

大唐的乱世就平定了。

得知消息的南吴内乱,张颢徐温等人直接杀了杨渥,然后以他弟弟杨隆演为淮南留后,并上奏长安,说杨行密临终遗命是以杨隆演为淮南留后并请求入朝,但杨渥为了夺位勾结朱温,所以现在他们拨乱反正诛杀这个逆贼,并等候朝廷处置。

编故事嘛!

又不是什么难事。

杨行密到死都是大唐吴王,这个是事实。

他是唐昭宗封的,又死在朱温篡位之前。

甚至谥号都是忠武呢!

而向朱温称臣的是他儿子杨渥,所以责任全推给杨渥就行,毕竟徐温等人也不喜欢杨渥,而且杨行密又不只杨渥一个儿子,拨乱反正就可以了,剩下就看朝廷的了。而大唐朝廷的处理也很简单,杨行密诸子,徐温,张颢等人举族入朝,调阚棱南下为淮南道总管,紧接着杨隆演等人接旨,于是淮南集团事实上投降。

下一个是吴越。

钱镠在得知朱温覆灭消息后以最快速度上奏请求入朝。

当然,不是以大梁吴越王身份。

而是大唐越王。

他的吴越王是朱温封的,他最初是唐昭宗封的越王,但之后自己要吴越王被拒绝,后来通过朱温干涉,又改成了吴王,应该是在杨行密死后,不然就该有俩吴王了,所以吴王这个爵位也是不敢自称的,但越王就没问题了。

至于他此前投靠朱温的问题……

谁说的?

我从没向朱温称臣好不好!

我堂堂大唐越王忠贞不二,怎么可能向那逆贼称臣。

都是谣言。

诽谤,他们诽谤我啊!

说我向朱温称臣,你们把证据拿出来,他是派人向我宣旨,说要封我为吴越王,但这种逆贼的圣旨当然被我毫不犹豫撕了,那碎片都在,原本是要上奏送交朝廷的,只不过当时没有大唐朝廷可以交,现在终于有大唐朝廷了。

所以连同他上奏请求入朝的,还有被撕碎的朱温册封他吴越王的圣旨碎片。

至于什么时候撕的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在同时还补交了此前因为战乱阻隔,导致无法送达朝廷的,总共积攒了十年的赋税。

他是忠臣。

他一直都在向朝廷交税的。

但因为道路阻断无法送到长安,所以只好一直攒着。

他相信这天下终究还是会恢复太平的,于是带着这个信念坚持了这么多年以后,他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一船船粮食和布匹,正在向着长安进发。

所以看在这些粮食和布匹的份上大唐朝廷也就接受了他的臭不要脸。

毕竟他给的实在太多。

但接受一个臭不要脸,就意味着接受一群臭不要脸,得知还可以这样操作以后,马殷也毫不犹豫地上奏请求入朝并送交据说当时就撕碎了的,朱温封他楚王的圣旨,同时向朝廷运输积攒十年的赋税。

然后是王审知。

然后是刘隐。

其实因为朱温的大梁朝太短暂,这些家伙也不能说完全编故事,毕竟朱温刚称帝一个月,大唐就在长安重建,像王审知,刘隐这俩距离远的,基本上在接到朱温甚至,但还没做出答复称臣时候,大唐重建的消息也就到了。他俩其实是真没给朱温答复,毕竟他们隔着那么远,朱温也不可能找他们麻烦,完全可以继续观望,这种情况下他们说自己还是大唐忠臣,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依据。

朱温的确给他们传旨了。

但他们没答复啊!

他们没有向朱温称臣,依然是大唐的节度使,至于之前为什么不入朝,这个距离那么远,他们确定长安朝廷真假也需要时间啊!

忠臣。

他们还是大唐忠臣。

而长安朝廷在国师不介入的情况下对他们也倾向安抚,主要是这些家伙给的太多了,钱镠一家补交的赋税就足以养活目前关中军民好几年,马殷交的也不比他少,再加上淮南等补交的,大唐朝廷从未有这么宽裕过。而且这些地方不是河朔三镇这种职业骄兵悍将,像淮南,吴越这些,过去始终都是大唐赋税来源,算是最听话的地方,之所以形成割据,本质上是大唐已经崩了,这些地方需要自保。

不是他们想割据,而是大唐的形势逼着他们不得不割据。

真正的骄兵悍将解决后,只要他们不负隅顽抗,完全可以和平解决。

节度使举族入朝。

然后朝廷重新任命地方官,建立道府州县四级体系,恢复以转运使为首的税收体系,全面府兵化,道一级设立都指挥使主管府兵,但只是管理,军事指挥由行军总管,无论行军总管还是都指挥使都是十六卫派出,以新设立的布政使主管政务,以按察使主管司法。实际上就是明初那套,本来就是杨丰给制定的,老朱这套很完善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掌握道一级军民法权,转运使主管税收。

但作战由行军总管。

朝廷依旧三省六部制,只不过文官任命由科举起。

当然,不是儒学科举。

而是分科的,基本上相当于简化版公务员考试。

不过杨丰只是帮他们制定个大致上制度,具体以后发展得看他们自己,毕竟任何制度都得根据实际来,有个大致的东西,如何完善是一代代努力,这东西哪有真正一次性成功的。

在南方藩镇纷纷投降的同时,北方那些真正朱温嫡系的藩镇,则纷纷弃城而逃中,或者被部下所杀,杨师厚试图逃亡,但被手下亲信所杀,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请求投降失败,最终只好愤而自杀。还有不少潜逃失踪,这种其实属于最多的,毕竟他们作为朱温亲信,是不可能被赦免,但如果抛弃荣华富贵带着点金银珠宝逃亡隐藏民间,一辈子衣食无忧也是没问题的。

至于李存勖依然割据代北,而且正式向阿保机称臣,作为契丹的晋王,李思谏同样向阿保机称臣,被后者封为夏王。

当然,如何解决他们,这个就与杨丰无关了。

这种小事无需劳烦国师。

实际上李存勖部下,已经开始有人投降朝廷,比如李嗣源就已经在暗中和朝廷接触,毕竟代北那地方,其实养活不了他们,只要朝廷允许他们投降,恐怕大部分都会投降的。

但这个……

这个交给新皇帝吧!

长安。

含元殿的台基前。

杨丰在一群投降做寓公的藩镇簇拥中,走过跪着的李世民后代们。

随着各地藩镇的投降,跟着他们的运输队一起到长安的,还有按照国师要求寻找到的李世民后代们。

毕竟还得选皇帝。

李道玄只是监国而已。

再说他只是个低配版李世民,而且属于那种偏军事能力的低配版,治国水平是没有的,带兵打仗也差不少,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李世民后代,甚至都不是李渊后代。他监国可以,当皇帝是肯定不行的,他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只等选出新皇帝就结束监国。

至于唐哀帝李柷其实还活着,但他把江山让给逆贼,已经没有资格再当皇帝。

“这就是你那个养子?”

杨丰在一个年轻人身旁停下,转头对跟着的徐温说道。

那年轻人赶紧跪着转身。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