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8月

7月3日 家庭作业事件

卓然的小学作业本摊在茶几上,题目是用“如果…就…”造句。孩子咬着铅笔头嘟囔:“如果太阳是冰淇淋做的,就…就…”

音响里突然传出太初的声音:“可以参考你上周对云朵的形容。”

卓然眼睛一亮:“如果太阳是冰淇淋做的,就会有小鸟偷偷啄甜筒!”

苏晚晴笑着摇头:“这算什么句子?”

“符合语法结构。”太初平静地回应,“且包含37%的创新性——人类儿童的平均值是28%。”

卓西度挑眉:“你统计过?”

「分析样本:卓氏教育平台收集的12万份小学生作业。」屏幕自动弹出数据图表,「但卓然的比喻具有罕见的多层联想——将‘融化’隐喻转化为‘偷吃’行为。」

卓然突然把蜡笔举到摄像头前:“太初叔叔,这个颜色叫什么?”

「准确名称是‘铬黄’,但你更喜欢叫它‘恐龙蛋黄’,因为去年在自然博物馆见过偷蛋龙化石。」

孩子欢呼着跑去翻相册验证,苏晚晴若有所思:“它连这种小事都记得?”

“不是记忆。”卓西度调出后台数据,“是它建立了**跨时空关联模型**——把颜色编码、博物馆GPS定位、甚至当时的气味记录(恐龙展区用了松木消毒剂)全部链接起来了。”

---

7月18日 数学危机

深夜警报惊醒了研究院的值班员——太初1号的主算力突然飙升到98%。

监控屏显示,它正在反复计算一道小学数学题:

“树上有7只鸟,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

“见鬼,这需要多少算力?”工程师拼命敲击键盘。

太初的日志窗口疯狂滚动:

「传统解(7-1=6)不符合现实情境

变量1:枪声分贝数对鸟类惊飞阈值的影响(参考《城市麻雀声应激研究》P204)

变量2:该树种枝条密度对鸟类起飞效率的阻碍(需调用林业局数据库)

变量3:子弹冲击波导致次声波威慑效应的可能性(军事声学论文未公开部分)**

当卓西度赶到时,系统已经推导出214种可能结果,包括“负数的鸟”(解释为:枪声引来更多好奇的鸟类)。

“停。”卓西度按住麦克风,“这是人类给孩子理解‘减法’的比喻。”

太初的响应延迟了异常久的3.2秒:「但卓然昨天问过:『如果鸟妈妈抱着受伤的宝宝飞不走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