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深度解读: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奥秘

一、第五回在《红楼梦》中的关键地位

1.全书总纲的重要作用

《红楼梦》第五回犹如整部作品的基石与灯塔,以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为契机,借助画册、判词及歌曲等多元形式,如细密针线,隐喻且含蓄地勾勒出众多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故事走向,为后续情节的磅礴展开筑牢根基。

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翻阅的画册,以直观却又暗藏玄机的画面,为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每一幅画都似是一个神秘的预言,等待着在后续情节中被逐步印证。判词则以精炼而深邃的文字,高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质与命运归宿。像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短短二十字,将两人的才情、品德以及最终结局隐晦道出,为宝、黛、钗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与人生起伏奠定基调。

歌曲则以悠扬哀伤的旋律和饱含深意的歌词,进一步渲染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红楼梦》十二支曲,每一曲对应一位人物,从《终身误》里薛宝钗的无奈,到《枉凝眉》中林黛玉的悲戚,再到《恨无常》里贾元春的凄凉,这些曲子宛如命运的悲歌,提前奏响了金陵十二钗的人生哀乐。

这些隐喻性的表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后文情节紧密相连。它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线索,在不经意间牵出人物的命运转折与故事发展。例如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为后文贾府衰败时她的精明算计、权力倾轧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了重重的一笔。第五回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庞大而隐秘的命运网络,让读者在后续阅读中不断回味与惊叹,感受到作者布局的精巧与宏大。

2.对主题揭示的意义

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第五回犹如一把精巧的钥匙,逐步开启了《红楼梦》主题的大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兴衰与爱情悲剧等核心主题。

从封建家族兴衰的角度来看,太虚幻境中的种种预示,暗示了贾府乃至整个封建贵族阶层的命运走向。金陵十二钗作为封建家族中众多女性的代表,她们的命运与家族兴衰紧密相连。贾元春的判词和曲子,展现了她在宫廷中的荣耀与无奈,“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暗示着她的命运如同烟花般绚烂却短暂,而她的失势也将成为贾府衰败的重要转折点。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则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与腐朽,正是这些因素加速了家族的衰落。通过这些人物命运的预示,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封建家族在繁华表象下潜藏的危机,以及不可避免的衰败结局。

在爱情悲剧主题的揭示上,第五回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红楼梦》爱情悲剧的核心。判词和曲子中,对宝、黛、钗三人的情感命运进行了深刻描绘。《终身误》里“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将薛宝钗的无奈、贾宝玉的挣扎以及林黛玉的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更是直接点明了宝黛之间有缘无分的爱情悲剧。这些描述,让读者提前感受到了三人爱情的无奈与悲哀,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压抑与摧残。

二、故事背景与情节发展

1.前情铺垫

宝钗初至贾府,便凭借其端庄稳重的举止、豁达随和的性情,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喜爱。她容貌丰美,行为处世皆合规矩,与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形成鲜明对比。众人的态度倾向,让敏感的黛玉心中难免泛起丝丝不平。

宝玉与黛玉自幼一同长大,两小无猜,情谊深厚。在宝玉心中,黛玉自是与众不同。然而宝钗的出现,打破了这份独有的亲密。面对众人对宝钗的夸赞,黛玉心中虽有不满,却也只能暗自生闷气,常因一些小事与宝玉闹别扭。宝玉虽对黛玉情有独钟,但面对宝钗的优秀,也难免有些摇摆,这使得宝黛之间的关系愈发微妙复杂,时常陷入无端的争吵与和解之中。

恰值宁国府梅花盛开,景色宜人。贾珍之妻尤氏盛情邀请贾母等一众前往赏梅。这一场赏梅之约,看似平常,实则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在贾府众人眼中,赏梅是一场轻松愉悦的聚会,可对于宝玉而言,却是一段奇幻之旅的开端。

在赏梅的过程中,众人沉浸于梅花的清幽雅致之中,或吟诗,或谈笑,气氛融洽。而宝玉在这热闹的氛围里,渐渐感到疲惫。秦可卿作为晚辈,细心周到,主动提出带宝玉去房中休息,这一安排看似自然,却在不经意间,将宝玉引入了那个神秘的太虚幻境,一场关乎命运的梦幻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2.宝玉入梦缘由

宝玉之所以在秦可卿房中入睡并进入太虚幻境,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秦可卿房间的独特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暗示作用。

从人物关系来看,秦可卿在贾府中身份特殊,她是贾珍的儿媳,行事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被赞为“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宝玉与秦可卿关系亲近,对她有着特殊的信任与依赖。在疲惫之时,由秦可卿安排休息,宝玉自然不会拒绝。

秦可卿房间的布置,充满了奢华与神秘的气息,处处透露着暧昧与梦幻的氛围,对宝玉的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房间内的装饰物品,如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这幅画描绘的是杨贵妃醉酒后慵懒妩媚的姿态,传递出一种香艳旖旎的气息;还有秦观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联中“锁梦”“春冷”“酒香”等词汇,营造出如梦似幻、迷离恍惚的意境,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虚幻的梦境世界。此外,房间里还摆放着武则天的宝镜、赵飞燕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等珍贵而又充满故事的物品,这些物品所承载的历史典故和情感纠葛,进一步强化了房间的神秘氛围,激发了宝玉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幻想。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太虚幻境是作者为了揭示人物命运、展现小说主题而精心构建的一个奇幻空间。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肩负着见证众多女子命运的使命。让宝玉在秦可卿房中入睡并进入太虚幻境,是作者巧妙的安排。秦可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尘世与幻境之间的桥梁,她的房间成为了宝玉从现实世界迈向虚幻梦境的过渡空间。通过这一梦境,作者得以借助画册、判词、歌曲等形式,提前向读者展示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轨迹,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悲剧基调,也为宝玉的成长与觉醒埋下了伏笔。

3.梦游太虚幻境的历程

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沉沉睡去,意识渐渐模糊,竟不知不觉踏入了太虚幻境。刚一进入,便见一座巍峨宫门,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透着无尽的玄机。

踏入宫门,宝玉看到各司罗列,各司门前匾额所书,尽是人间种种情感与命运,诸如“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这些各司似是掌管着人间众生的悲欢离合,宝玉好奇心起,径直走向“薄命司”。

在“薄命司”中,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他先打开又副册,只见首页画着一幅画,画中是一把破扇子,还有一堆烈火。判词写道:“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宝玉虽不能全懂其中深意,但也隐隐感到一丝悲凉。再看另一页,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宝玉心中疑惑,却也未多作停留。

接着,宝玉翻开副册,其中有一幅画,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为:“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宝玉思索片刻,仍不得要领。

随后,宝玉打开正册。首页便是一幅画,画中有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正是那“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示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往后翻,每一页的画与判词都各有深意,元春的“二十年来辨是非……虎兔相逢大梦归”,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清明涕送江边望”等,宝玉一一看过,心中似懂非懂。

离开册籍之处,宝玉又被引至一处,桌上已摆好了茶。茶名为“千红一窟”,入口清香,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苦涩。饮罢茶,又有酒上桌,名为“万艳同悲”,酒味醇厚,却透着无尽的哀伤。

此时,乐声响起,十二位舞女翩翩而来,演唱《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从《终身误》到《枉凝眉》,再到《恨无常》《分骨肉》等,每一支曲子都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宝玉听着曲子,心中五味杂陈,似有所悟,却又难以言明。这一场太虚幻境之旅,如梦如幻,让宝玉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也为读者提前揭开了金陵十二钗命运的神秘面纱 。

三、金陵十二钗命运解析

1.正册人物命运

· 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将两人命运交织。“停机德”赞宝钗贤德,“咏絮才”叹黛玉才情。“玉带林中挂”暗示黛玉自缢结局,“金簪雪里埋”寓意宝钗独守空闺。《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道尽三人情感纠葛。宝钗虽与宝玉成婚,却未得真爱;宝黛真心相爱,却被封建礼教拆散,黛玉泪尽而逝,宝钗在孤寂中度过余生,二人皆为封建制度牺牲品。

·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判词点明元春在宫廷复杂环境中成长,“榴花开”暗示怀孕得宠。“三春”突出其地位。“虎兔相逢”预示死亡。《恨无常》曲中“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写尽她在宫中的荣耀与无奈。短暂的荣耀后,突然离世,成为贾府衰败的导火索,其命运反映宫廷斗争残酷与封建家族兴衰紧密相连。

·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判词凸显探春才华志向,却生逢贾府末世。“清明涕送”“千里东风”暗示远嫁结局。《分骨肉》曲“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唱出她远嫁的无奈与悲伤。虽有能力,却无法改变家族命运,远嫁是她的归宿,也从侧面反映封建家族的衰落难以挽回。

·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写湘云虽出生富贵,却父母早亡。“展眼吊斜晖”描绘其命运如夕阳般短暂。“湘江水逝楚云飞”寓意美好消散。《乐中悲》曲“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表明她性格豪爽。然而命运弄人,婚后不久丈夫病故,她孤苦伶仃,从她的命运可看到人生无常,即使乐观面对,也难逃脱悲剧结局。

·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判词揭示妙玉表面高洁,内心难舍尘世。“金玉质”指其出身与气质。“终陷淖泥中”暗示结局悲惨。《世难容》曲“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写出她的才情与孤僻。她本想超脱尘世,却因各种因素深陷其中,最终结局凄凉,反映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

· 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判词中“子系中山狼”指孙绍祖忘恩负义。“金闺花柳质”形容迎春娇弱。“一载赴黄粱”说明她婚后一年便被折磨致死。《喜冤家》曲“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唱出她的悲惨遭遇。迎春性格懦弱,无法反抗命运,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体现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

· 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判词中“勘破三春”表明惜春看透三位姐姐命运。“缁衣顿改”指她出家。“独卧青灯古佛旁”描绘其结局。《虚花悟》曲“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体现她对尘世的失望。她目睹贾府兴衰,选择出家逃避,反映封建家族衰败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以及她们对命运的无奈选择。

·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中“凡鸟”合为“凤”字,“末世”点明时代背景。“一从二令三人木”暗示她与贾琏关系变化。“哭向金陵”预示结局悲惨。《聪明累》曲“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写出她的精明与结局。她在贾府掌权,手段狠辣,最终却因权力斗争和家族衰败而落得悲惨下场,反映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与权力斗争的残酷。

· 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中“势败”“家亡”描绘贾府衰败。“偶因济刘氏”指王熙凤曾接济刘姥姥。“巧得遇恩人”说明刘姥姥救巧姐。《留馀庆》曲“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强调因果报应。巧姐在贾府衰败后,被卖到烟花巷,幸得刘姥姥救助,体现善良终有回报,也反映封建家族兴衰对子女命运的影响。

·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中“桃李春风结子完”暗示李纨青春守寡。“到头谁似一盆兰”指其子贾兰有出息。“如冰水好空相妒”表明她虽守节,却无人真正理解。《晚韶华》曲“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唱出她的孤独与无奈。李纨一生守节,晚年虽因贾兰显贵,却已青春不再,反映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与摧残。

·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判词中“情天情海”暗示她与贾珍的不伦之恋。“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她的行为对宁国府影响。《好事终》曲“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强调她的风情美貌与家族衰败的关系。秦可卿在贾府地位特殊,她的死成为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命运反映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与道德沦丧。

2.副册与又副册人物命运

· 香菱:副册中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根并荷花”点出她本是甄英莲,出身不凡。“平生遭际”道尽她一生坎坷,自幼被拐,后又沦为薛蟠妾室。“两地生孤木”为“桂”字,暗示夏金桂,夏金桂的出现让香菱的生活雪上加霜。香菱命运独特在于,她本有过美好的开端,却一步步陷入泥沼,虽身处污浊,却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诗便是例证,最终却香消玉殒,令人叹息。

· 晴雯:又副册里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霁月”“彩云”描绘她美好却短暂的生命。“心比天高”写出她的高傲,身为丫鬟却不愿卑躬屈膝。她模样标致、心灵手巧,却因此招人嫉妒。王善保家的进谗言,导致她被逐出贾府,最终含冤而死。晴雯命运独特在其反抗精神,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她敢于抗争,虽如流星般陨落,却留下璀璨光芒。

·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是袭人的判词。“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体现她性格温顺、贤良。她一心想成为宝玉的妾室,尽心尽力伺候宝玉。然而最终宝玉出家,她嫁给蒋玉菡。袭人的命运独特在于,她努力迎合封建礼教,试图在贾府谋得一席之地,却未能如愿。她的结局反映出在封建制度下,即使温顺如她,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四、警幻仙姑的角色与意义

1.形象与身份

警幻仙姑的形象宛如从缥缈仙境中走来的梦幻仙子,令人心生遐想。她“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这段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她的美貌、神韵与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幅灵动的仙子图跃然眼前。

在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身份尊崇,她是太虚幻境的主宰者。她掌管着人间众女子的命运簿册,知晓每个人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归宿。其职责重大,一方面通过让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册籍、聆听《红楼梦》仙曲,向宝玉乃至读者揭示众多女子的命运轨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小说的悲剧主旨;另一方面,她试图通过一系列安排来点化宝玉,希望他能从痴迷于尘世儿女情长中醒悟,明白人生的真谛与命运的无常,肩负起对家族和人生应有的责任,可惜宝玉虽有所触动,却未能真正彻悟。

2.对宝玉的点化

警幻仙姑对宝玉进行点化,有着深刻的缘由与目的。在《红楼梦》所构建的复杂世界里,宝玉身为核心人物,却深陷尘世的儿女情长与家族的繁华表象之中,浑然不知命运的无常与人生的真谛。警幻仙姑深知宝玉肩负着见证众多女子命运、领悟人生哲理的使命,然而他却在尘世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若不加以点化,恐将在迷茫中错失觉醒的时机。因此,仙姑决定出手,试图引导宝玉从懵懂走向清醒,从痴迷走向觉悟。

为实现这一目标,警幻仙姑采用了多种巧妙的方式对宝玉进行点化。首先,她引领宝玉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册籍。这些册籍中的判词与图画,以隐晦而深刻的方式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等众多女子的命运。通过让宝玉观看这些内容,仙姑希望他能从中洞察命运的不可捉摸,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从而不再执着于眼前的繁华与情感。

其次,仙姑安排宝玉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仙曲,每一支都饱含着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哀叹与感慨。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饱含深意的歌词,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击宝玉的内心。仙姑期望宝玉能在这悠扬哀伤的曲调中,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奈,领悟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不过是虚幻泡影。

此外,警幻仙姑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安排——让宝玉与可卿成亲。这一安排看似荒诞,实则蕴含深意。可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尘世的欲望与诱惑。仙姑希望宝玉在经历这一场虚幻的婚姻后,能够明白男女之情虽美好,却也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应成为生命的全部追求。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宝玉或许能对尘世的欲望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摆脱对儿女情长的过度痴迷。

然而,尽管警幻仙姑用心良苦,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宝玉进行点化,但宝玉在当时并未真正彻悟。他虽在梦境中有所触动,却未能将这些感悟转化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不过,这一场点化并非毫无意义,它如同种子,深埋在宝玉心中,随着故事的发展,终将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引导他走向真正的觉醒。

3.背后的寓意

警幻仙姑这一角色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在传达作者思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寓意层面来看,警幻仙姑象征着命运的指引者与启示者。她所处的太虚幻境宛如一个超脱尘世的命运枢纽,而她则是掌握命运密码的关键人物。通过向宝玉展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册籍和演唱相关仙曲,她揭示了人物无法逃脱的命运轨迹,寓意着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这种设定暗示着在宏大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显得渺小而无力,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既定的结局。

同时,警幻仙姑也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审视与批判的化身。她所掌管的太虚幻境与现实中的贾府形成鲜明对比。太虚幻境的神秘、空灵与贾府的世俗、繁杂截然不同。这一对比凸显了现实世界的种种弊病,如封建礼教的束缚、人性的压抑、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等。作者借助警幻仙姑的视角,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传达作者思想方面,警幻仙姑是作者的代言人。她试图通过对宝玉的点化,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借仙姑之手,告诉读者人生不应仅仅局限于尘世的功名利禄和儿女情长,而应超越这些表象,去领悟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宝玉作为书中的核心人物,对他的点化实则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希望人们能从书中人物的命运中汲取教训,明白人生的真谛。

此外,警幻仙姑的出现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家族荣耀等,但在警幻仙姑所展示的世界里,这些追求最终都化为泡影。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倡导人们寻找更加真实、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警幻仙姑这一角色承载着作者的深刻思想与寓意,为读者理解《红楼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