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锦城大户人家闲着无事,三不五时就要举办个宴会。
腊月十八,为了孝敬喜爱热闹的王老夫人,王家办了一场赏花宴,广邀城中有头有脸的人家赴宴。
说是赏花宴,各家老爷夫人心中有数,赏花宴赏的是王家小辈的婚事。
锦城有山有水,山清水秀,既能靠山吃山又能靠水吃水,百姓日子过得十分富庶。
人一旦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有闲心去操心一些有的没的,上到达官贵人的恩怨情仇,下至隔壁老王和刘寡妇不得不说的小道消息,就没有藏得住的秘密。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锦城风云榜,像什么锦城四大美男,四大美人,四大家族……各种榜单层出不穷。
说起锦城四大家族,国姓墨家和老牌世家凤家,一个和皇帝老儿流着相同的血,一个屹立千年不倒,实力不分伯仲。
其余两家,苏家书香门第,为天下文人心之向往,王家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王家世代出丞相,族里文杰豪士数不胜数,写诗写出“诗侠”名头的王家子弟都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入了仕途有了品级,才勉强能在族谱里多留几笔。
曾有人戏言,王公弗仕,朝堂倾半焉。
意思是,若是王家人不在朝中为官,朝堂职位得空一半,王家权势可见一斑。
恰逢其时,王家几位公子小姐正值婚配年纪,个顶个的出挑,个顶个的良缘。
王家这会儿举办赏花宴,锦城半数以上的人心思都开始浮动,
这不论是娶个王家小姐,还是嫁个王家儿郎,倘若能和王家结个姻亲,当真是鱼跃龙门,一飞冲天了。
王老夫人拟定的赏花宴帖子约摸百八十份。
王家大夫人二夫人三夫人……十数位夫人并各房姨娘,惦记着娘家未成婚的侄子侄女,各自偷偷加了十来份;
王家老爷们儿的同僚或同窗,受不住家里婆娘姊妹的唠叨,厚着脸皮问王家老爷少爷要了大几十份;
王家的嫡小姐、庶小姐,或是给自己的闺中密友发几张,或是透过贴身丫鬟递一张帖子给中意的少年郎。
还有和王家平日没什么交往的人家,找了王家得势的管家婆子,重金买下帖子,不求能与王家攀亲,但求能混个脸熟……
王家赏花宴一帖难求,人人各显神通,想尽办法地求到了请帖。
林林总总,王家管事的王嬷嬷最后一清点,得,整个锦城家里能揭的开锅的人家都领着家里最精神的小辈来了。
来都来了,王老夫人打眼瞧过去,上门的小姑娘小伙子个个水灵灵亮晶晶,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多多少少都有点沾亲带故的,拂了谁的面子都不好,总归王家一座府邸半条街,能装下所有宾客。
装得下,就都进来热闹热闹吧。
花园里重金培育的花儿妍丽盛放,年轻的姑娘们在花丛里扑蝶嬉戏,隐在花间闪过一片片粉嫩嫩的裙裳,端的是人比花娇。
水榭上,一群身着锦衣的男人或是诗词歌赋,或是琴棋书画,像那求偶的花孔雀卖弄着自己的风采,只盼能得到花间的哪个美人儿的青睐。
亭子中,年长的妇人围坐在长几旁,一边听着戏娘弹曲儿,一边在心中暗暗观察这满园子的姑娘小伙。
王家的公子小姐太高不可攀,除去几个有钱有势的人家,大多数人颇有自知之明,不敢动不该有的心思,仔细相看门当户对的孩子。
花一般的年纪,又是家里得宠的小孩,真真是看哪个都合适,看哪个都称心如意,看哪个都像自家姑爷/儿媳妇儿……
不对!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水榭边上的那道花团锦绣的身影上。
哪怕大家心知肚明这赏花宴是相亲宴,有钱没钱,也都尽量打扮的漂亮一些,但也没见谁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移动的珠宝首饰架子啊。
瞧瞧,头上那一摞摞的金钗玉簪,随便拔一支下来拿去当铺当了都够普通人家过活一年半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