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随后又主动拜访了几位开明的儒者,如刘基、宋濂等人,向他们详细解释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争取他们的支持。这些儒者在了解改革内涵后,纷纷表示认同,并愿意为之摇旗呐喊。
与此同时,朱允炆获悉表兄的教育改革引起争议,立刻抓住机会,暗中笼络那些守旧派儒生。
"张大人所言极是。"朱允炆对前来拜访的张信说道,"太孙此举确实有违祖制。我等身为儒者,理应维护圣人之道,不容有失。"
在朱允炆的撮合下,一批守旧派儒生组成了松散的联盟,开始从文化思想领域对抗朱雄英的改革措施。他们撰写文章,批评新教育体系的弊端;举办讲座,宣扬传统教育的优越性;甚至向朱元璋上书,请求废除新科举制度。
朱雄英得知表弟的动作后,并不慌张。他对心腹说道:"允炆此举,不过是为一己私利。我等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无需与他计较。教育改革利国利民,终会得到更多支持。"
他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同时加强与开明儒生的沟通。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儒者开始理解并支持新教育体系,守旧派的声音逐渐被淹没。
一年后,第一批县级学校在各地陆续建成,按照明德书院的模式开始招生授课。许多原本无法接受教育的寒门子弟得以入学,点亮了无数家庭的希望。而试行的新科举制度也选拔出一批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
朱元璋见教育改革成效显着,龙颜大悦。他在朝堂上宣布:"雄英推动的教育改革,实乃利国利民的千秋大计。朕决定,新科举制度明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得有误!"
守旧派儒生的反对声音至此基本消失,就连张信也不得不承认新教育体系的优越性。
春末夏初,京城迎来一场大雨,连绵不绝足有三日。雨势虽大,却因城防得当,并未造成太大影响。然而,就在这场雨过后不久,朱雄英收到了一份来自江南的奏折,报告当地因连年水患,民生艰难,请求朝廷施以援手。
朱雄英仔细阅读奏折,眉头紧锁。江南水网密布,历来就是水患多发之地。每逢雨季,江河泛滥,良田淹没,百姓流离失所。尽管朝廷年年拨款治水,却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历代治水,多用"堵"的策略,修筑高堤大坝以阻挡洪水。"朱雄英思索着,"但水性自然,欲堵不如疏之,或许我们需要另辟蹊径。"
次日,朱雄英求见朱元璋,请求亲赴江南考察水患,寻求根本解决之道。
朱元璋听闻此请,略感惊讶:"雄英,江南水患确实棘手,但你身为太孙,何必亲赴险地?朝廷可派水利官员前往考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