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得连连点头,赞叹不已:"雄英足智多谋,不愧为我大明储君之子!这些新式武器若能大规模装备我军,必将大大增强我大明军威!"

然而,这次军事革新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守旧派将领认为,太过依赖新式武器会削弱士兵的基本作战能力。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易变革。"一位老将在朝堂上直言,"自古以来,强兵先强身,利器只是辅助。太孙殿下的新武器固然精妙,但若士兵习惯依赖,一旦武器失效,何以为战?"

更有甚者,暗地里散布谣言,称太孙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这些言论虽然荒谬,但在某些人刻意传播下,竟也引起了一些疑虑。

朱允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政治契机。他开始暗中联络那些对新军事体系不满的将领,拉拢他们站在自己一方。

"诸位将军为大明出生入死,本是国之脊梁。"朱允炆在私下场合说道,"然而现在,太孙却欲以机械代人,岂不是对诸位功勋的轻视?兵者以人为本,岂能为器所代?"

一些将领被他的言论所动,开始对朱雄英的军事革新持保留态度。

与此同时,来自北方的威胁日渐增大。朱雄英的密探带回消息:蒙古各部落正在秘密联合,预谋对大明边疆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已经得知大明军队正在革新装备,因此加紧了准备,希望在新式武器大规模装备前发动突袭。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朱雄英不敢怠慢。他一方面加紧新武器的生产和部署,另一方面加强了边防戒备,派出更多斥候监视敌情。同时,他还亲自拜访了几位资深老将,诚恳听取他们对新武器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

"器虽利,人更重。"朱雄英对这些老将说道,"新式武器只是为将士们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更强的战力,决不能取代基本军事训练。我们会制定专门的训练方案,确保士兵既熟练使用新武器,又不忘传统作战技能。"

这番话赢得了大多数老将的认可。他们看到太孙虚心求教的态度,对他刮目相看,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军事革新。

然而,朱允炆的暗中活动并未停止。他继续散布谣言,制造分裂,试图阻碍朱雄英的军事改革。

风雨欲来,朱雄英察觉到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压力。他向父亲朱标汇报了情况,询问应对之策。

朱标沉思片刻,语重心长地说:"雄英,你的军事才能确实超群,但在朝堂之上,有时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你的新武器固然利国利民,但改革总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你需要更加注意团结那些可以团结的力量,孤掌难鸣啊。"

朱雄英点头应下:"父亲教诲,儿子铭记在心。面对北方的威胁,我军必须团结一致。儿子会妥善处理好朝中的各种关系,确保军事革新顺利进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