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强忍悲痛,决定先不声张,等回京后暗中调查。他深知,如果父亲真的是被谋害,那幕后黑手必定不简单,轻举妄动只会打草惊蛇。
与此同时,京城内各派势力已经暗流涌动。太子府内,朱标的妻子常氏和其他子女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常氏跪在丈夫的灵柩前,哭得几乎昏厥。朱标生前最疼爱的小女儿朱云汐紧紧抱着母亲,小小年纪的她似乎已经明白自己永远失去了慈爱的父亲。
而在朱允炆的府邸,气氛却截然不同。朱允炆得知太子驾崩的消息后,虽然表面上装出悲痛的样子,心中却是暗喜。他立即召集心腹密谋:"太子已逝,皇位继承出现变数。虽然太孙地位稳固,但如今他尚在边疆,回京尚需时日。我们必须抓住这段时间,积极活动,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
一位心腹问道:"殿下,若太孙回京后,查出太子之死另有隐情,恐怕会对我等不利。"
朱允炆冷笑一声:"做事不留痕迹,他能查出什么?况且,太孙虽然声望日盛,但毕竟年轻,缺乏朝中根基。只要我们能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就算他怀疑,也无法动摇大局。"
另一边,朱雄英的支持者们则忧心忡忡。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当前的形势。
"太子驾崩,对太孙无疑是个沉重打击。"吏部尚书刘基叹息道,"且恰逢太孙远在边疆,未能侍奉太子最后一程,更是遗憾。"
户部尚书傅友德沉声道:"更令人担忧的是,朱允炆一派已经开始活动,争取朝中大臣支持。若太孙回京不及,恐怕局势会对他不利。"
刘基思索片刻:"我等必须守住阵脚,等待太孙回京。同时,密切关注朱允炆一派的动向,防止他们有所图谋。"
皇宫内,朱元璋虽然哀悼爱子,但国家大事不容耽搁。他独自一人在养心殿,反复思量着国家的未来和继承人问题。
"标儿啊标儿,你怎能先朕而去..."朱元璋老泪纵横,随即又强行振作精神,"雄英确有大才,但年纪尚轻,能否服众,尚需考验。朱允炆资质平平,却有一批守旧派支持。这江山社稷,终究要交给何人..."
就在朱元璋沉思之际,宫外传来急报:"启禀陛下,太孙已率大军返回,预计三日内可抵达京城。"
朱元璋神色微动:"传旨,准备迎接仪式,朕要亲自迎接凯旋而归的太孙!"
朱雄英几乎是以一种疯狂的速度赶回京城。当他风尘仆仆地跨入东宫大门时,整个人仿佛老了十岁。太子府内,挽幛低垂,白幡招展,一片肃穆哀戚。
他缓步走向灵堂,每一步都如千钧重。灵堂中央,太子朱标的灵柩安放其上,四周烛火摇曳,香烟缭绕。朱雄英双膝跪地,额头重重叩在冰冷的地面上。
"父亲!儿子不孝,未能侍奉您最后一程!"朱雄英痛哭失声,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儿子辜负了您的期望,未能保护好您..."
太子妃常氏扶着小女儿朱云汐走到朱雄英身边,母子三人相拥而泣。朱云汐年纪尚小,却已懂事,小手轻轻抚摸着兄长的背:"大哥,父亲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您要坚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