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把取暖设备安装在这里!"朱雄英指挥道,"让老人和孩子先暖起来!"
匠造学堂的新式取暖炉很快架设起来,温暖的热气驱散了刺骨的寒意。百姓们围坐在取暖炉旁,感受着久违的温暖,眼中噙满泪水。
"多谢太孙!多谢太孙!"百姓们跪地叩谢。
朱雄英连忙扶起他们:"别跪!大家都是大明子民,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是应当的。"
他一边安排救援,一边仔细询问灾区需求,确保救灾物资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惠民药局的医者们也紧随其后,为冻伤的百姓提供及时救治。
在朱雄英的亲自指挥下,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粮食、衣物、药品源源不断地送达灾区,取暖设备也安装到了最需要的地方。许多本可能冻死饿死的百姓因此得救,活了下来。
一位白发老者握着朱雄英的手,颤抖着说:"老汉活了七十多年,从未见过如此贤明的太孙。您亲临灾区,与我们同甘共苦,真乃我大明百姓之福啊!"
朱雄英被这朴素的话语深深触动,他坚定地说:"国之兴衰,系于民生。我们推行改革,发展国力,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场灾难虽然不幸,但我们会一起度过难关,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十日后,大雪终于停歇,救灾工作也取得显着成效。伤亡人数远低于初期预估,灾区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朱雄英在返回南京前,又下令在灾区设立长期救助站,确保百姓能安全度过这个艰难的冬天。
回到南京城,朱雄英立即向朱元璋汇报灾情和救援情况。朱元璋听完,眼中含泪,欣慰地说:"雄英,你做得很好。在这场危机中,你展现出了一个真正君王应有的担当和智慧。"
朱雄英谦虚地回应:"这都是祖父教导有方。孙儿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朱元璋深深地看着他:"大明的未来,朕越发放心了。"
春日的暖风轻拂过南京城,吹绿了城内外的树木花草。紫禁城中,朱雄英站在御花园的亭子里,望着远处长江的方向若有所思。此时,刘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来。
"殿下,您找老臣有事?"
朱雄英微笑着转身:"先生来得正好。请看这幅地图。"他展开一幅精细绘制的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从大明到西洋各国的航线,"大明立国已有近三十年,国内政局逐渐稳定,百姓生活日渐富足。但我总觉得仅有内部发展还不够,大明若要真正强盛,必须向海洋拓展。"
刘基仔细审视地图,赞许地点头:"殿下目光如炬。自古中原王朝多重农轻商,专注于陆地疆域的扩张与巩固,忽视了海洋的重要性。殿下能有此见识,实乃国家之福。"
朱雄英指着地图上的几个港口城市说:"我计划扩建南京、泉州、宁波等沿海港口,加强我大明水师实力,同时派使者出访东南亚、印度、波斯湾等地区,建立正式的外交与贸易关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