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刺杀虽未得逞,却是个警醒。"朱雄英对心腹说道,"朝中暗流涌动,我们必须更加小心行事。军改关乎国家长远利益,不容有失。从今往后,每项改革都要更加周密谨慎,不给任何人可乘之机。"

科举改革试点已满一年。这日清晨,朱雄英端坐在文渊阁,桌上摊开着一叠厚厚的报告。这是各地官员对新科进士工作表现的评估,密密麻麻的文字中,记录着改革的成果与挑战。

"太孙,新科进士们已在大殿外等候。"周谦轻声禀报。

朱雄英微微点头:"请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二十余位年轻人鱼贯而入。他们是通过改革后科举考试选拔出的首批新科进士,有的专精算学,有的精通水利,还有的擅长天文历法。这些年轻人虽然身着统一的官服,但眼神中闪烁着与传统士子不同的光芒——更加实际,更富创造力。

"诸位免礼。"朱雄英示意众人起身,目光亲切地扫过每一张面孔,"一年来,各位在各自岗位上的表现,朝廷已有所闻。今日召集诸位,一是想听听大家在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二是想了解各位有何创新之举,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众人相视一眼,一位名叫陈应的年轻人率先上前一步:"回太孙,微臣蒙朝廷恩典,被派往江南主持水利事务。在实地考察中,微臣发现当地农民使用的水车效率低下,需要大量人力牛力,却收效甚微。"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小心展开:"微臣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改良型水车,利用水流冲击力和轮齿传动原理,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试验证明,新水车可减少一半人力,却提高三成出水量。"

朱雄英接过图纸,仔细端详,眼前一亮:"妙!此设计既巧妙又实用,若能推广,必将大大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粮食产量。"

陈应受到鼓舞,继续道:"目前已在江南五县试行,效果显着。当地农民称之为"神车",纷纷请求制作。只是工匠有限,推广速度不够快。"

"这个问题容易解决。"朱雄英当即决定,"朝廷可拨专款,在各地培训工匠,加快推广速度。"

另一位名叫郑元的进士也上前禀报:"太孙,微臣在户部任职,负责赋税核算。传统计算方法繁琐复杂,易出错漏,且百姓难以理解,常生怨言。"

他取出一本薄册:"微臣设计了一套简化的赋税计算方法,并编制了查表册子,使征收人员只需查表便可得出准确税额。此法既减少了差错,又使征收更加公平透明,百姓也能一目了然自己应缴多少,不会被胡乱加征。"

朱雄英翻阅册子,连连点头:"郑爱卿此举甚善!既方便了官府,又保障了百姓利益,可谓一举两得。"

一位接一位,新科进士们争相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创新。有的改良了农具,有的优化了盐铁生产工艺,还有的简化了司法程序,使案件审理更加高效公正。每一项创新,都直接解决了实际问题,都能切实改善国计民生。

"诸位的表现令孙儿欣慰。"朱雄英由衷地说,"传统学问固然重要,但实用知识更能直接造福百姓。科举本为选贤任能,而非单纯考校文章辞藻。诸位既有真才实学,又肯深入实际,正是国家之栋梁!"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孙儿希望诸位继续大胆创新,不拘泥于旧制。有任何好的想法,都可直接上奏,朝廷必会全力支持。"

本章已完 m.3qdu.com